澳门百乐门

图片

欢迎访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网络名篇名作

学会“和解”,走向心理“和谐”

阅读次数:37175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发布时间:2023-04-14 09:23
【字体大小:

学会与童年的自己、与不完美的自己、与原生家庭、与症状“和解”能够增进我们的心理和谐,帮助我们走出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最近在追《女心理师》,里面的案例“真实”得让人动容:用自己的“症状”维系家庭关系的尤娜、背负着母亲的期待无法做自己靠“暴食”来缓解压力的蒋静、害怕被排斥所以不敢拒绝别人的“讨好型”人格莫宇……他们很幸运遇到了能够帮助并陪伴他们走出来的心理咨询师,然而,作为咨询师的贺顿也有自己需要面对的人生“困境”。《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当前有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除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懂得寻求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帮助之外,不过分苛求自己,学会“和解”也能够增进我们的心理和谐,帮助我们走出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学会与“童年的自己”和解。当下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全是由于当下的原因导致的。按照弗洛伊德的性驱力理论,在我们人生的早期阶段许多“问题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人格发展的不同时期,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如果这种满足被过分限制或者过度满足所引发的冲突和焦虑就会出现“固着”,延续到下一个阶段。0至1.5岁口唇期的“固着”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进食障碍或口头嗜好,比如尖酸的讽刺;1.5至3岁肛门期的“固着”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性障碍或邋遢;3至6岁性器期的“固着”可能会导致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执着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时,是无法从当下得到解决的。我们能做是重新认知和解构童年经历,与童年的自己和解,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问题,用成人的能力去应对问题。

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有许许多多做选择的机会,但是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父母却是无从选择的。家庭的结构类型、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等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产生重要作用。许多个体的问题,虽然表现在个体身上,但其实是个体所处环境和关系的“映射”,是为了应对所处家庭系统中的问题所做出的“聪明”的防御。某个青春期女孩出现强迫性顺序洗澡的问题,只要听见浴室外的声响,洗澡的“程序”就会被打断,所有程序就都要从头再来一遍,所以经常会洗两三个小时。但经过咨询却发现,其实女孩在无意识中用这样方式逃避会打骂教育的父亲,毕竟没有父亲会在女儿洗澡时冲进浴室。因此,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看似是问题,实则是我们潜意识中做出的应对外部环境“最好”的选择,并切切实实的从中得到了“好处”。所以,学着与原生家庭和解,用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厘清原生家庭和个体自身的边界。

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这也是父母、老师和重要他人所教导和示范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我们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所以,当我们很累、穿着高跟鞋,没有给老人在公交车上让座时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让我们羞愧;希望我们能够达到完美的标准,所以当我们在比赛中失利、在工作中拖延、在生活中偶尔想“躺平”时,我们会自我苛责,说我“应该”做得更好的。但完美的标准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我们可能都担负不起这种“超现实”的完美标准。所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他/她和解,告诉自己我就是不完美的,我可以不那么完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就会更少一些。

学会与“症状”和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不能被自己的力量所左右事情,不逃避,顺其自然地接受,以行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或“症状”,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我们的注意力和心理感觉之间有着交互作用,想要努力排除“问题”或“症状”的本身就是对“问题”或“症状”关注,反而会引发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我们应该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症状,而是,应该学会与“症状”和解,学会带着症状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


转自中国大学生在线 于文华 河北师范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